

11條穿梭鄉村、唐樓和公屋等選點的巴士路線,只要掃描巴士椅背後的QR標記,即可沿途細聽商台DJ聲音導航,看AR動畫短片演繹的鄉村環境、不同時代的唐樓和公屋特色,更可以飾演古今人物,互動拍照分享!原來這些有趣的歷史文化就在路上,一直在我們身邊!
「敲敲香港.AR BUS」是「賽馬會『敲敲記憶』藝術科技及文化教育計劃」的重點項目,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,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辦。期望透過一系列活動與學生和公眾「敲敲」身邊事物,「打開」文化記憶,「發現」動人價值,一同培養對「歷史的興趣、空間的感情」。
香港共有9處石刻被列為法定古蹟,它們絕大部分位處海邊的大石上,面對海灣。這些石刻的風格頗為接近,當中包括由幾何和曲線組成的圖案,可能象徵雲、雷電或其他大自然力量;亦有像人或鳥獸的抽象圖案,可能代表先民崇拜的圖騰或神祇。專家因石刻紋飾與青銅時代器物上的紋飾相似,推論這些石刻距今約3,000年。
在這些石刻之中,東龍洲石刻的面積最大,高約1.8米,長約2.4米。清嘉慶年間的《新安縣志》已有「石壁畫龍,在佛堂門,有龍形刻於石側」的記載,而東龍洲即位於文中提及的佛堂門附近的島嶼。
錦田位於新界元朗,是一個三面環山的盆地,北面有桂角山,東面有大刀屻,南面有大帽山。平原上蜿蜒的錦田河,穿過盆地流出后海灣。這裡水源充足,土地肥沃,適宜定居耕作。今天,大家依然可以欣賞到這片香港最廣闊的平原。
「錦田」這個地名記錄着悠久的歷史。
早於五代十國的南漢(距今約1050年)已有陳姓人士定居,當時此地稱為「陳田」。
北宋年間,鄧族祖先遊歷這裡,決定在此定居。因地勢三面環山,中抱平原,將此地改名「岑里」(「岑」即小而高的山),開闢田地名「岑里田」,後簡稱為「岑田」。
明代萬曆年間,新安縣出現大旱,鄧氏族人鄧元勳捐獻大量米糧救濟災民,知縣感謝之餘,覺得此地「土地膏腴,田疇如錦」,遂改鄉名為「錦田」。
近年不少食肆甚至快餐店都推出盆菜,其實傳統盆菜收藏着豐富的鄉村記憶,食材就往往記着各村的漁農物產。
例如錦田的傳統盆菜,就有雞、肉丸、花菇、魚肉、豬肉、魷魚、豆腐卜、豬皮、枝竹、蘿蔔,按次序層層疊放。今天,依然可以看到節慶時,鄉民一起備材烹煮,共同分享盆菜的團結和熱情。
盆菜起源有不同說法,其中一個說法是南宋末年,宋帝昺及部屬逃難至香港,途經新界,鄉民見皇帝駕臨,準備當地最好的食物,但因缺乏器皿,而以木盆盛載,由此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盆菜。
傳統文化重視宗族,對祖先父母尊敬孝順,對子孫後輩關懷培育。這些重要的價值都興築成一座座宗祠、書室等建築,成為可以走進去的歷史。
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。
建於明末清初,據村民所言是錦田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祠堂,為紀念錦田鄧族十七世祖鄧廣舍(號清樂)而建。
相傳鄧族祖先可追溯至商代。商王封曼公為鄧侯,建立鄧國,鄧曼以國為姓,南陽為郡,鄧曼就是鄧族的始祖。
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人南侵,當時虔州(今江西贛縣)知縣岑田鄧元亮奉詔勤王,救獲一名趙姓女子,後來許配給兒子鄧惟汲。至紹熙年間(1190-1194年),這位當年獲救的女子,命兒子持手書與宋光宗相認,被光宗稱為皇姑,並追封鄧惟汲為「稅院郡馬」。
所以今日新界不少鄧氏宗祠門前,都可見到「南陽世澤、稅院家聲」的對聯。
清朝初年,朝廷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台灣的明朝遺臣鄭成功,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(約28.8公里),當中包括今日的錦田。
海禁實施期間,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,上疏力陳遷界對百姓的損害。復界後,錦田鄧族於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興建周王二公書院,以報答周、王二公的恩德。
錦田鄧族二十五世祖鄧俊元,於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,為了方便母親渡河而建。
1843年,英國宣布香港島為自由貿易港,香港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,人口急劇增加,唐樓建築與城市一同發展,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:
普遍窄長,最深處用作廚房及廁所,由於樓宇「背靠背」,令室内採光和通風嚴重不足,加上人口密度過高及在室內飼養禽畜等原因,結果於1894年太平山街一帶爆發鼠疫,導致二千多人死亡。
港府針對唐樓的惡劣衛生環境,參考當時英國的建築條例,於1903年推行《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》,將結構、採光、衛生、防火等標準納入建築設計考慮。
這時期的唐樓開始引入水泥和鋼筋混凝土技術,多用於露台的建造。又因應條例加大窗户面積以增加採光,樓宇之間預留後巷和天井空間,一方面改善住居通風,另外亦可集中在後巷收集處理如垃圾等雜物,改善衛生。
現存的第二代唐樓例子包括灣仔的「藍屋」和「黃屋」。
隨着技術成熟,這時期的唐樓全幢用鋼筋混凝土興建,加建騎樓以增加居住空間,又因為政府規定需有建築師參與設計,於是融入了當時主流的建築美學風格,如古典復興主義風格、藝術裝飾風格等。
建於1932年的欽州街51號及53號都是現存的例子。
這時期的唐樓繼續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,因應戰後香港人口膨脹、經濟條件有限,樓高增至四至六層,設計上多採用重視實用和功能的現代主義設計。今天,依然可在上環太平山街一帶找到它們的蹤跡。
隨着城市發展,唐樓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,政府擔憂樓宇過高令街道長時間缺乏日照,衍生衛生問題。因此於1969年訂立《街影法》,由街道中心向兩邊各拉一條與地面成76度的斜線,兩旁大廈不得高於此斜線。為了盡量在此規定下增加建築空間,發展出逐層遞減的「斜面樓」。此法例於1986年因應城市發展需要而廢除。
截至2022年底,全港有超過二百萬人於公屋居住,讓我們一起「敲敲」幾個例子,發掘背後收藏的「生活之道」。
二戰後,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導致人口激增,許多人只能棲身簡陋的寮屋,這些建築容易起火,存在安全隱患。
1953年,石硤尾寮屋區大火,奪去超過50,000人的家園,政府先興建臨時平房安置災民,名為「包寧平房」。
1954年底八座徙置大廈落成,美荷樓是其中之一,樓高6層,以鋼筯混凝土建造,呈H型,中間連接處為公用浴室、廁所及水喉,部分徙置大廈的天台設有學校。
1970年代,政府提出「十年建屋計劃」,加快公屋發展。這時期出現一種雙塔式公屋設計,由高低兩座大廈相連而成,相連處設有升降機。大廈內有巨大天井,除加強各單位的通風和採光,亦讓鄰里間互相守望。
此外,這時期的單位設有獨立廚廁,又加入社區規劃的概念,屋邨設有商場、街市和社區中心等設施,方便市民日常生活。位處港島南區的華富邨和九龍何文田的愛民邨就是典型例子。
1980年代,隨着新市鎮的發展,陸續出現俗稱「Y型」的新型公屋,例如朗屏邨的畫屏樓。Y型的設計減少與鄰居窗對窗,讓景觀更開揚。單位的人均居住空間提升,並採用多房式設計。另外,這時期的公屋開始重視社區環境綠化。
1990年代,開始廣泛採用「和諧式」設計,特點是大量採用預製組件,加快建造速度及減低成本。亦開始融入環保的概念,強調可持續發展,又加強建設各類無障礙設施。單位内除沿用多房式設計,每房間均有窗戶,增加採光和空氣流通。